袁嘉丽
袁嘉丽,女,博士,中医学博士生导师;云南省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学术带头人;“云南省中西医结合慢病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云南云岭药用资源创新研究院院长;云南省特殊津贴获得专家;“云南省中医药调节人体微生态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免疫学学会中医药免疫分会副秘书长;云南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华预防医学会云南微生态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担任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促进了实验室建设与学校中西医结合学科、学位点建设的共同发展。中西医结合学科获省级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中医药人才培养完整体系,为我省高层次中医类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保障,初步成为我省培养中医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助推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教书育人工作业绩
云南省级精品课程“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负责人,省级“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研究生导师团队”负责人。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主编全国中医院校国家级规划教材《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微生物学》等9部,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在云南中医药大学工作40年来,培养博士、硕士70余人、承担本科生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书育人成绩卓著,为中医学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督导理念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相互支持配合,共同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帮助教师成为低调、理性、笃定而自信的医学科学引领人。
郑梅
郑梅,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校级教学名师,首届中青年骨干教师,云南省生理学会常务理事。本科毕业于昆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参加昆医同等学力研究生班学习。现为基础医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云南中医药大学、昆明医科大学教学督导委员。担任《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等10门课程的本科、研究生教学工作。
教书育人工作业绩
在担任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等专业本科、研究生教学工作中,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积极开展CBL、TBL等多种教学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教学好,深受学生、同行、专家好评。自1996年起,曾多次在校、院两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一等奖。自制《生理学》多媒体课件曾多次获校级、省级比赛一、二等奖。作为负责人带领教研室教师获2006年、2010年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论文《WST教学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展望》获“云南省第八届优秀多媒体教育教学软件和教育信息化论文竞赛活动”三等奖(排名第一)。获武达观奖教金先进奖,并多次获校级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励。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论著10余部。
督导理念
教学督导在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中属于决策、支持、参谋部分,教学督导委员的主要任务是以服务于教学和教学管理为宗旨,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以教学信息收集为手段,针对教与学双方和教学全过程,对整个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和评估,及时客观地向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及教学双方反馈教学现状、问题、质量等教学工作信息,并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
秦竹
秦竹,女,二级教授,研究生导师,1986年7月毕业于云南中医药大学,同年留校任教。从事中医药教育38年,为全国高等中医药学校教学名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全民健康素养巡讲专家,云南省教育厅督导专家,云南省“兴滇人才教学名师”, 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首届“云岭教学名师”, 云南省高校首届教学名师,云南省名中医,云南省高校首届教学名师,云南省先进教育科研工作者,云南省高校“秦竹名师工作室”,云南省科普创作特别贡献奖,云南省首届教育功勋奖获得者,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优秀教师,云南省师德先进个人,云南省科普工作先进个人,云南省高校首届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先后6次荣获由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排名第一)。曾任云南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医药文化宣教中心首席教授,云南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领办人和学科负责人中医方剂学、中医心理学硕士学位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常务理事,世中联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中医心理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省心理咨询协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健康教育协会中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师协会养生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主编出版教材专著23部,第一或通讯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5余篇,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30余部。
教书育人工作业绩
1、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和“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 教育实践的书籍,不断充实自我,用科学的发展观看待每个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强,有较好的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精神。
2、以质为本,以量为先 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刻苦潜心钻研,查阅各种相关资料,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按时规范地完 成所担任课程的教案和讲稿的编写,授课时能严格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质量控制点进行教学。
3、严谨治学、刻苦钻研 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因此,该教师努力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主持多项科研课题,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励,公开发表论文及主编出版教材专著若干。
4、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坚守“服务只有开始,没有结束”,该教师还主动积极帮助贫困生勤工助学,并对个别家庭困难 的学生给予了部分生活资助。
5、教书育人,乐于奉献 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穿插医德医风教育,使他们学会恪守职业道德,培养他们严谨治学的态度,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勇于创新。
6、学生中心为主旨,线上线下贯网络 开展“千金杯”方剂学知识竞赛,学生自主授课、自主提问、自主命题、自主阅卷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充分总结新冠肺炎期间的经验成果,运用智慧课堂,及线上优质资源,打造全天候立体教学环境。
7、强基固本重记忆,守正创新启思维 加强基本功训练,强化方剂记忆,主编出版三部方歌记忆及方剂趣味记忆 的教辅书籍,突显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加强中医学生对方剂学组方原理和谴药配伍精髓认识与理解,达到“师古人之法而不拘泥于古人之方” 的教学目的,团队带领学生在经典名方四物汤基础上研发的四物 养生系列产品,在南亚博览会上广受欢迎。
督导理念
秉持“质量为本,学生为先”的核心原则。通过全面、客观的教学评价,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保障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注重强调学生参与和反馈的重要性,倾听学生声音,不断优化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
张庆芝
张庆芝,女,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先后担任中药学院院长、高等教育研究评估中心主任、教务处处长等职。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一、第二届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高等学校首届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省首届教育督导评估专家。担任《中药鉴定学》《云南道地药材专论》教学工作。
教书育人工作业绩
为学校第二届教学名师。担任教务处处长期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有力提升了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和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成绩,在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和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作为主编、副主编、编委,出版专著及教材20余部。获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
督导理念
作为学校教学督导的一员,将本着“严格督、中肯评、得法导、诚恳帮”,认真做好教学督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