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瑶
卞瑶,云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原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建设带头人、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学位点负责人。兼任中国医师协会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全科医师及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师协会养生学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物质代谢,医学教育学。
教书育人工作业绩
主编全省基层中医院临床理论与技能培训教材(《乡村医生中医临床实用手册》《基层实用中医理论与临床技能》)两部;主编研究生教材《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思路与实践》、主编《杏林云南》;主持多项省级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研究类课题。近期作为主要成员完成两个国家自然资金项目。致力于云南省高等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及医学毕业后教育培训管理工作。
督导理念
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中医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培训质量管理必需持续以住培内涵质量建设为导向,全面提升住培质量。按照国家及省级对中医住培基地评估要求,加强对各基的督导,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指导性建议,并总结优秀住培基地的培训模式与经验;以提升师资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为导向,创新师资培养模式,提升师资教学综合能力和素养,同时师资开展师资能力评价与反馈,持续提升师资培训的效果与质量;培养具备高水平临床实践和临床思维能力的中医住院医师,探索以赛促教模式,举行中医院住院医师病例汇报大赛或中医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大赛,加强对中医住院医师的培养,给中医住培基地的医教协同工作和中医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提供一个展示风采的舞台。
张胜
张胜,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届、第四届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方剂教研室主任,基础医学院教师第一党支部书记,云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校级教学名师,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云南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方剂学》团队成员,云南省高校本科一类精品课程《方剂学》主讲教师,云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方剂学》主讲教师,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
教书育人工作业绩
荣获第三届 “中医药社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基础高级组二等奖、云南省第二届高校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云南省优秀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审比赛二等奖、云南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主持省部级、厅级、校级课题5项,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中医食疗养生学》《舌尖上的中医》《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恽铁樵》等著作3 部,副主编6部,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十四五”教材《方剂学》《中外医学史》。
督导理念
师者,授业解惑是其职责,传道是其神圣使命,教师不仅要讲授知识、技能,开启智慧,更要传播思想和精神,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师首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不断探索、学习的精神。教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充实自我的学识。教师更应当是一条清澈的,不断流动的小溪,吸引着学生到你身边来汲水。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熟练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和教材教法之外,还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发扬优良学风。身体力行,以自我的光彩,自我的魅力来感召每一位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始终是教师不变的职业准则。
左媛媛
左媛媛,女,1980年2月出生,硕士,云南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对外教育和文化传播,中医养生、中医芳香疗法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国家级海外中医药中心:“中国-缅甸中医药中心”“中国-老挝中医药中心”项目的主要申报人和建设工作承担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三五”重点学科:“中医药对外合作管理学”学科骨干。世界中联中医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养生学会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药翻译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对外交流与合作分会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古籍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云南中医药大学第四届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
教书育人工作业绩
获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论文三等奖(排名第一),第九届云南优秀科技论文奖一等奖(排名第三)。近三年来主持并完成了省级课题4项,其中包括云南省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是云南省一流本科课程:《中医养生学》课程团队成员,2022年完成了《走近中医》《中医芳香疗法与传统“香”文化》等三门中医文化类线上双语课程的主讲、拍摄和建设工作,为开展中医药文化普及教育和国际推广奠定了基础。参与国家级中医药国际合作项目9项,主编《走近中医》《中医与芳疗》《漫画杏林》等双语著作7部,参编十余部,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督导理念
教以潜心,研以致远;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同行,觉左右为师。
张雅琼
张雅琼,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傣药学”的后备学科带头人及方向负责人,“傣医学”重点学科的学科骨干。“民族药学”学科的后备学科带头人。主要承担傣医学本科专业《傣药学》、《云南民族药学》课程。长期以来从事傣药基本理论研究、中药民族药资源的评价与利用。
教书育人工作业绩
曾担任民族医药学院团总支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2011级中医学(定)班和2015级傣医班的班主任,2014年2011级中医学(定)班获得“省级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2014年获得校级“优秀班主任”称号。2018年至今指导民族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2名,已毕业;指导民族药学学术学位研究生2名,在读。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副主编),参编8部。主持“《傣药学》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校级课题。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民族医药发掘整理与学术传承研究”项目课题一《独龙族等8个民族医药抢救性发掘研究》等。
督导理念
以教师为本,和谐督导。
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关爱教师,将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开发教师的自身潜能与创新精神。
民主与平等,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关心是教学督导理念的三个维度。为教师服务,给教师以人文关怀,高度重视教师的个人需求和职业成长,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做到“督要严格,评要中肯,导要得法”的“寓导于督,督导结合,以督促导,以导为主”,调动教师广泛参与到严“督”会“评”、善“导”中来,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为目标。